搜尋此網誌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從地下樂團跳到小巨蛋:蘇打綠的這十年(上)


左起,中提琴兼鍵盤手阿龔、貝斯手馨儀、主唱青峰、鼓手小威、木吉他手阿福以及電吉他手家凱。
(photo from http://ppt.cc/7syf5 

碎碎念在九月下旬有個新計畫,這個新計畫就是不寫碎碎念了(被毆)
哎呀不是啦是推出「三十秒碎碎念」,五個句子六秒時間,讓你簡單了解一個事件(聽起來就很厲害哈哈)

單元企劃首發當然要來介紹敝人的愛團蘇打綠
三十秒碎碎念小tips:每句話一口氣念完請不要中斷

1.生於海洋音樂祭
2.團名叫做蘇打綠
3.不只有青峰而已
4.得過不少的金曲
5.音樂計畫韋瓦第

從解散到小巨蛋

曾幾何時,介紹蘇打綠這個樂團,再也不用使用「恩....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在聽地下樂團的歌欸」這樣的開場白。約莫十年前,這六個人在貢寮海洋音樂祭上被製作人林暐哲相中,原以為是最後一場的表演,沒想到這一唱,現在全世界都是他們的舞台。從一兩百人的Live House,唱到可容納約六萬人的北京工人體育場,2007年以金曲樂團之姿,成為獨立音樂界第一個站上小巨蛋的樂團,當時,團長阿福更信心滿滿地道:「小巨蛋不會是個結束。」真的,小巨蛋才是蘇打綠唱進全世界的開始。

但當這六個人正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時,卻有另一些批評的聲浪席捲而來,有人質疑,「當蘇打綠不再是獨立樂團,他們還是蘇打綠嗎?」、「擁抱商業化的樂團,還有什麼初衷可言?」
商業化音樂挨轟

必須直言,儘管也是一路看蘇打綠從地下爬到地上的死忠蘇打粉,仍舊是舉雙手贊成蘇打綠當初與環球簽約的決定。獨立樂團究竟要不要與線上唱片公司合作,一直以來都是各樂團心中的掙扎,不簽約,沒有資金:簽約了,會被樂迷認為是背叛。當多數人口裡嚷嚷著做音樂的初衷是想單純地把好聽的東西分享給大眾,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時,商業化便成了必然。倘若蘇打綠今天沒有與環球合作,我敢說,他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無論是任何產業,都需要有定量的資金投入,才有辦法維持產品的品質,更遑論這與時俱進的流行音樂產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有好的錄音設備,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有好的唱片品質。蘇打綠提出韋瓦第,兩年依四季序列發行四張專輯計畫時,製作人便決定要與大的唱片公司簽約,這是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如果不與環球合作,原本的林暐哲音樂社並無如此龐大的資金可以製作這四張音樂概念專輯。

足夠資金大製作

Winter Daily 1
Winter Daily 1
Posted by 蘇打綠 Sodagreen on 2015年9月21日


錄音地點涵蓋了亞洲地區的台灣與中國,歐洲地區的倫敦與柏林,其製作成本初估就逾千萬台幣,雖然其中因為遇到團員當兵而未能如期於兩年內發行完畢四張專輯,其水準卻超越了目前台灣樂團所能做到的水平,開創各國錄音、依時序發行、國外壓制唱片首例,這些看似簡單能被草草帶過的廣告台詞,都是資金與商業化帶來的效益。


一個樂團轉為商業化經營模式無可厚非,想讓大眾聽到好音樂的背後意義就是要「賣音樂」,怎麼賣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讓最多數人能聽見,當聽眾達到一定值,大公司大製作這些都變為只是加分的工具,樂迷所要擔心的不是樂團失去本質,反而應該要慶幸他們有更多可利用資源能使音樂更優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